1  

6  

《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》,簡稱《度人經》。「古靈寶經」之一,約成書於東晉末南朝初。陸修靜靈寶經目》已著錄。原書一卷,有敦煌唐寫本十二件,詳見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》。另有《正統道藏》本六十一卷,僅第一卷為《度人經》本文。經文約五千餘字,大致可分為三部分:其一為道君前序及經文二章(《元始洞玄章》、《元洞玉歷章》);其二為道君中序及靈書上中下篇;其三為道君後序及《太極真人頌》。經文內容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 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聖、上聖高尊及妙行真人等演說靈寶度人經教,宣揚「仙道貴生,度人無量」之旨。其中經文二章,主要敘諸天之中有度人不死之神及司命、 司祿、延壽、益算、度厄諸神;諸天之上各有生門,中有空洞謠歌之章,有聞靈音者得受諸神衛護,免除苦難,七祖升遷;誦之萬遍,則飛昇太空,位登仙公。其餘 序、頌、靈書諸篇,或描述元始天尊說教情形,或發揮度人教義,或宣佈吉祥之音,以明天尊隨劫度人之旨。本書被後世道教信徒奉為萬法之宗,群經之首,有各種 注本及增改本。

 

張即之(公元1186—1263年)宋代書家,字溫夫,號樗寮,歷陽(今安徽和縣)人,生於名門顯宦家庭,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,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。 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。 舉進士。 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、將作監薄、司農寺丞。 後知嘉興,以言罷。 特授太子太傅、直秘閣致仕。 史稱其博學有義行,修潔,喜校書,經史皆手定善本。 張即之書法稱雄一時,據《宋史》記載​​,張即之“以能書聞天下”。 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,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,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,卻不惜用重金購求。

其書法初學歐陽詢、褚遂良和顏真卿,繼而轉師米芾,並能“獨傳家學”,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,參以晉唐經書漢隸,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,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,自成一家體系。 這種體係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,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。 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“怪”,不合“規矩”,並斥之為書法“尚意”,追求“意趣”,表現個性。 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,書法不能專師一家,模擬古人,而貴在“得意忘形”,自成“一家之體”,否則為“書奴”。 後 來,明代安世鳳在《墨林快事》中亦曾云:“樗寮書,昔人斥為惡札。今評其筆意,亦非有心為怪,唯像其胸懷,原與俗情違逆,不知有勻圓之可喜,峭拔之可駭 耳。自開天以下,千奇萬異,何獨字法不得任情哉!?”在這裡,安氏既闡明了張即之書法的特色,又從“意趣”這一藝術的審美角度反駁了所謂“惡札”之說。

張即之擅長楷書和榜書,尤喜作擘窠大字。 楷書結構嚴謹、端莊,行書則用筆枯硬,近於刻露,毫無溫潤典雅之感。 有人稱之為“宋書殿軍”。 傳世作品有楷書《汪氏保本庵記》、《大字杜甫詩卷》等。

 

小弟仍是以廣興紙業的仿宋羅紋臨摹,至少仿宋羅紋跟當時宋朝沾上一點邊!

臨摹的心得: 有分兩個層面,一是心理,一是藝術

心理層面:

唯有身心到達一定健康條件下才有機會真正接觸甚至往更深的"靈"的層次前進,

而寫經正是身心滿足之後進入靈的境界往"道"去追求的過程

小弟可以感覺此經的書法心理已接近上層!

藝術層面:

前人楷書所呈現出的的畫面通常是以一字或是多字為單位,也就是說當一個字寫完之後才有完整的"畫"的感覺

而張即之的楷書呈現出來卻是以筆畫為單位,他所有的筆畫就能給人有一幅畫的感覺

粗細交互運用到平衡的極致美學!同時也加入行書的味道融入楷書,結構靈活且嚴謹!

 

DSC07604.JPG DSC07608.JPG DSC07609.JPG DSC07610.JPG DSC07611.JPG DSC07613.JPG DSC07614.JPG DSC07615.JPG DSC07616.JPG DSC07618.JPG DSC07620.JPG DSC07624.JPG DSC07628.JPG DSC07629.JPG DSC07630.JPG DSC07631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